在某知名大学大二学生做了一个采访,女生小张,19岁,是家中的独生女采访的问题和小张的回答如下:
记者:“你的父母表示你已经很久没回家了,每次打电话就只是要钱,说不了两句话就会挂家长的电话,有时还会大声和父母说话,是什么样的情况下让你这么对你的家人呢?”
小张:“我不是对父母有什么样的意见,那是因为每次打电话我的父母都会说,家里挣钱不容易少花一点,在寝室里和同学们相处好一点,在外面节省一点,要好好学习啊!每次就是这几句,我知道他们关心我,但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因为住校夜里洗了一次头,被学校批评了,结果我妈和我爸就是一顿打骂我,之后的每一次看我不顺眼都会说上这一件事,说我让他们丢脸了,真的我很想和他们用心讲话,但是真的讲不下去,每次讲的多了我也会有烦的时候啊!”
上面的例子可以告诉家长一件事情,其实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是爱自己的父母的,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有时候会把孩子推的越来越远。
19岁的女孩子叛逆怎么解决?
第一,提醒自己唠叨没用。
想想如果我们被一个词包围,我们会有什么感觉:无聊、争论和毫无意义,所以我们会自动将它们屏蔽掉。 同样,当我们用“唠叨”的方式跟孩子说话时,他们会被同一种语言轰炸,会采取各种防御措施来“反抗”。 换位思考,提醒自己,唠叨不仅没有教育作用,还会让孩子感到无聊和焦虑。
第二,尊重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告诉他错误是什么。如果孩子自己知道,我们就不需要谈论它。如果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地方,我们会找出问题并设定我们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的改变过程。尽可能简单地谈论情况。千万不要翻了所有的旧事情从头开始,那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信心。
第三,在适当的时候放手。
我们尽量不涉及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孩子因行为不端(例如,熬夜)而受到“惩罚”,孩子会纠正他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长大,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们很难理解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如果我们提醒他们这行不通,不妨放手。
第四,学会等待。
有的家长有这样的心理:希望孩子马上听他们的,马上改正,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实际上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征。孩子还是个孩子,他的心智和能力还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有些事情他可能不明白,有些事情可能暂时做不好,家长要学会等待,让孩子重蹈覆辙。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时间不会因为父母的着急、唠叨而缩短。
以下是母亲为了爱自己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说同样的话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第一,它使人的听力模糊。
一遍又一遍地说同样的事情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听觉歧义,那就是当你在听的时候,实际上根本没有在听。
第二,制造叛逆情绪。
大多数在父母的唠叨下长大的孩子都掌握了应对的技巧。父母越唠叨,孩子就越没有防备。当孩子的心里筑起了一道“唠叨的防火墙”,即使是“好建议”,怕也进不了孩子的心里。
第三,教育效果低。
反复讲、反复使用同一种刺激,会使孩子养成“心理惰性”,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当重复相同的刺激时,教育效果减弱甚至消失。
第四,引发冲突。
反复唠叨,是孩子精神疲劳的轰炸,无休止的反复批评只会让孩子厌倦,激起孩子的敌意,使气氛紧张,矛盾更加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