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感恩


-
如何教育孩子感恩
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恩是当今社会家长要教导孩子必须要具备的一种品格,因为懂得感恩的人不仅有会受更多的人喜爱,还有可能会帮助孩子往更高层次发展。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感恩呢?
如何教育孩子感恩
1.懂得感恩别人,也要懂得感恩自己
在教育孩子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时候,还要教孩子学会感恩自己,感谢自己每天都踏踏实实的过好了一天,这样可以很好的改变孩子的心态,让孩子明白他们每天都在进步,每天多一点点的感恩。
2.让孩子学会知恩图报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知恩图报,接受了别人的帮忙要想着加倍地回报别人,爱心是可以传递的。
3.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教孩子不乱扔垃圾,让其知道环卫工人的艰辛;课堂上认真听讲,也是对老师的尊重;生活中节约一粒粮食,让其知道“粒粒皆辛苦”;平时不要乱花钱,告诉其父母挣钱不容易。
4.鼓励孩子多做家务
在家里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打扫卫生、洗刷碗筷,以及整理自己的房间、洗自己的衣服等等,让其从小有责任感,也能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5.给孩子足够的爱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从小生活幸福的人,而想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父母在生活中用足够的爱包围孩子。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自己是被关爱的,是被父母重视的。也只有这样的孩子才会懂得用感恩的心对待他人。
教育孩子感恩的好处
1.使孩子更热爱生活
当孩子发现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在向自己发出善意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世界是美好的,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即使有人对自己做出了不友好的事情,他们也会不在乎。
2.亲子关系更亲密
亲子关系是最奇特并且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一。孩子在生活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系,并且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向对方发射爱意。双方之间的关系定不会出现剑拔弩张的情况,因为他们能够互相理解。
3.更受欢迎
别人给了小朋友一块糖果,被他牢牢地记在心里,等到自己有了好吃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拿去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试问这样的朋友有谁不喜欢呢?
从小就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们知道别人对自己的好不是理所当然的,总是会想尽办法回馈给别人,自然能够收割好人缘。
-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去感恩
教育孩子学会去感恩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让孩子在生活中心存感激,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去感恩”我认为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去感恩
1.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孩子好动、好模仿、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有意无意中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慢慢地记到心里,并逐渐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
因此,作为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秉持“以身作则”的原则,做好感恩的表率。不仅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用感恩的眼睛看待周围一切,还要用自己的爱引导孩子、感染孩子。
2.让孩子在对比中学会感恩
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孤儿院或伤残医院参观,可以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得、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3.教育孩子感恩父母
作为家长,首先要教育孩子感恩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是父母给予了他的生命,让他来到这个世界,同样,也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让他得以健康的成长。
作为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在节假日时,带着孩子一起买上礼物回到自己的父母家看望父母,孝敬父母,通过家长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感恩自己的家人。
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学会去感恩
1.感恩是一个人与他人建立关系、和谐相处、遇到贵人帮助的金钥匙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通常人际关系都会比较好。试想一下,自己做的一点好事,都能够被对方看见,被对方欣赏,谁不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呢?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中遇到贵人帮助,其实贵人帮助也是有前提的,每个人都希望帮助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而不是用到你的时候甜言蜜语,用不到你的时候连一个正脸都不想给你的人。
2.感恩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根据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感恩能够拓宽个体对社会的感知,使个体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社会中积极的一面,并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由此,就能使个体感受到更强烈的主观幸福感。
另一方面,感恩提高了个体解决一系列负面情绪或事件的能力,这些改变提高了个体的主观幸福。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过一项研究显示:懂得感恩的人罹患抑郁和焦虑的概率更低。
-
如何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
感恩是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的文明现象,生活中我们听到一声“谢谢”,付出得到回报的时候,是不是非常开心?同样的,孩子学习感恩之后,付出和回报的时候也都会非常开心。那么如何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
如何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
1.让孩子在帮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天,女儿放学回来跟我说:“妈妈,我们学校有一个同学得了白血病,我可以捐些钱帮助他治病吗?”我微笑着对孩子说:“你把自己存钱罐里的钱都捐给他吧,你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孩子得到了我的鼓励和支持。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人要帮助,她都会尽全力帮助别人,连老师都夸奖她是一个小小的慈善家。
2.让孩子懂得珍惜他人的付出
感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就要将这种美好反馈给他人,反馈给社会,我们也用同样的情感和姿态对待这个世界。这就是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珍惜他人的付出,同时也深刻理解自己的回馈非常重要,它能够让社会氛围越来越美好。虽然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但是世界的改变里一定有每个人的力量。
3.给孩子正确的情感教育
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多给孩子讲故事。特别是讲一些小动物和妈妈的故事。也可以同孩子做照顾小动物的游戏,让孩子当爸爸或妈妈,让他们体验当爸爸妈妈的不易和快乐!
虽然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但是思维和想象力决不低于成年人,慢慢地他们会从游戏中体悟到父母的不容易。
孩子有感恩之心的表现
1.珍视美好,怀念美好的点点滴滴
懂得感恩,让孩子们怀念过去的一切美好的人和事,同时对于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又多是记住它好的一面。懂得感恩导致心胸开阔,珍惜现在。
2.珍爱家庭,有社会责任感
感恩的一种结果就是希望自己所处的环境越来越美好,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为同学的进步而高兴,不愿意给班级添麻烦……都是感恩的表现。换句话说,懂得感恩就能激发奉献,创造美好。
3.孩子比较黏着父母
很多妈妈反应孩子很黏自己,有的时候当自己早上慌忙出门的时候,孩子却在那边不依不饶的拉着妈妈,不让妈妈离开。当孩子有这样行为出现的时候,妈妈可不要烦躁,这是孩子渴望多和你在一起的表现。
-
对于不懂感恩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对于不懂感恩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1、培养优良品质
所有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品质,都是一点一滴在生活中积累出来的。父母需要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品德的训练。父母既要通过一些故事等,来告知孩子具有良好品性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带着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去践行这些优良的品质,让孩子从中感知存在的价值。
2、传递正确价值
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他们会接收到很多的信息,但是孩子因为年幼无知,所以对这些信息可能会缺乏分辨的能力,因而会照单接收。在此过程中,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就有可能影响孩子。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价值观的过滤器,及时尽到扶正的作用,帮助孩子屏蔽不良信息。
3、注重言传身教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在家庭里面,要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在面对长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更加地谦卑,并且经常在孩子面前,去描述父母曾经对自己的谆谆教诲,表示出没有父母教育就没有自己的今天的感恩之心。在这些言传身教之下,孩子自然也会受到这些思想的熏陶。
4、注重家庭团结
一个良好的家庭,才能让孩子对于父母充满着感激,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对家庭充满着依赖。父母在相处的过程中,要牢记相濡以沫的相处原则。尤其是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要用过于激烈的方式去解决纠纷,而是要有克制,给孩子树立起理性的良好形象。
孩子不懂感恩的原因:
1、父母缺乏引导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他们除了独自去模仿人生之外,更需要家长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引导。但是家长在日常的教育中,只是强调父母一定会爱孩子,可对于孩子爱父母,缺乏必要的教育。甚至在孩子对父母表现出不礼貌不尊重的时候,根本没有进行制止,纵容孩子的不当行为,从而使得坏习惯养成。
2、父母过于溺爱
爱护自己的子女,是每一个父母的天性,但是在有些家庭,这种爱已经模糊了边界。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已经变成了溺爱。孩子的要求,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给予满足才算作罢。孩子在溺爱之下,只知道不断地索取,也不体谅父母的辛苦。这种唯我独尊的思想,让孩子不知道感恩。
3、父母不良示范
当父母对子女表示出更多关怀的时候,他们对于周围的其他人,却总是表现出相对冷漠的态度。尤其是家对待家人的态度,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人生观。现在的很多父母,当年都是独生子女,可以说也是被溺宠长大的一代,对于父母喜欢呼来唤去,缺乏尊重。这种不尊重,深深地影响了孩子。
-
14岁男孩叛逆期孩子如何教育
14岁的男孩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是很正常的,这时的父母不要动不动就以命令的口语跟孩子说话,这往往让孩子反感,更加叛逆,父母要学会以征求的语气问孩子,让孩子提自己的意见,如果孩子讲得有理,一定要接受,这样孩子就觉得父母尊重他,就会把叛逆的念头打消。
14岁男孩叛逆期孩子如何教育?
1、学会放手
在走向成人的这个特殊阶段,大概孩子最想要的就是自由,也许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还小,一放手就会闯祸,其实父母越加管制,孩子就越没有责任感,父母该放手时就要放手,要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才会成长。
2、改变说话方式
命令式、教训式、否定式都不适合与叛逆期的孩子沟通,许多家长习惯性命令孩子,例如:“赶紧睡觉,还玩什么玩,听到没有。”“还不赶紧写作业,就你最喜欢磨叽”。这些说话方式如果不改变一下的话,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公然反抗,换一种商量的口吻会好很多。
3、言传身教
想要孩子达到哪些标准,就不能只是口头限制,父母还需自己要做到位,例如,不准孩子老是抱着手机玩游戏,而父母却一直拿着手机刷,这样孩子肯定不服气。
4、以关爱代替唠叨
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为这种爱被没完没了的唠叨、指责、说教给隔断了。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试着把自己的心态放回孩子两三岁的时候,那么,相信家长这种无条件的爱足可软化孩子与自己的对立。
14岁男孩叛逆的原因:
1、青春期必然叛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叛逆期,这是每个人从儿童向成人过度的关键时期,所以经常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孩子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又会支配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想体现自己,想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不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一时期的孩子喜欢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喜欢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情,也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希望别人能够对他们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的效果。如果了解到这些,相信很多家长就不难理解孩子这一时期的叛逆表现了。
2、反抗是成长的轨迹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反抗期,即两三岁时的第一反抗期和青春期时的第二反抗期。反抗是孩子正在顺利成长的标志,当孩子出现反抗言行时,做父母的应放心:孩子在顺利成长呢。
反抗,是与自我成长同步出现的自然表现,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欠缺的重要一环,所以,欧美等国非常重视孩子说“NO(不)”,在反抗期里不会反抗的孩子才是令人担心的。对于孩子的反抗,父母不要与之对抗,而要巧妙地应付。
3、孩子需要独立空间
孩子长大了,会渴望独立空间,渴望伸展自己的拳脚,显示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
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变化非常剧烈的阶段,因为他什么都想自己去尝试,今天是这种心理状态,明天可能就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了,因此,父母不必为孩子偶然出现的异常行为而焦虑不安,也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的叛逆行为——譬如离家出走、早恋等大动干戈,此时,父母要适当地进行反思。因为,孩子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控制适当变弱,那么孩子的叛逆程度也就会自然而然的下降。
-
做为父母如何教育自己孩子
很大程度上来说,父母的好坏,决定了原生家庭的质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出生就能遇到一对好父母,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家长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眼中的“好父母”,但往往力不从心。
做为父母如何教育自己孩子?
1、和孩子一起建立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建立规则很重要,但是孩子生活经验不丰富,自然不懂得那么多条条框框。教育孩子如果想要轻松一些,让孩子胡来那是不可能轻松的,做妈妈的一定要有原则。
2、让孩子多接触社会
除了日常在家里的教育外,家庭教育还可延伸至家门之外,父母可以带孩子多走出去,多到社会上或者大自然接触,这样有助孩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会让孩子发现世界的美好,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热情。
3、家长要以身作则,再去教育学生
学生家长如果本身就是优秀的人,那么学生本人也会变得优秀,因为在家长的影响下,他们潜移默化得就会变得优秀起来。因此,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将学生教育成优秀的人。
4、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
其实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所以,父母不要总是帮他把一切都安排好,有时候可以让孩子来给自己做选择,这样他们才知道,每个选择背后都代表着一份责任,他们才懂得如何选择和负责。孩子懂得选择后,妈妈就省心啦。
5、注意家庭氛围的和谐
孩子进入了叛逆期年龄的时候,也是家庭和谐氛围被打破的时候,双方总是对立的,父母还想像先前一样掌控孩子,而孩子想努力跳出父母的说教,甚至发展到严重的地步的时候,孩子会产生离家出走,不想回家的心理。
6、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和指责
每个人都喜欢被他人认可和肯定,所以作为家长,也应该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这样他们才会变得更加自信,久而久之,也会变得优秀起来!
7、认真思考孩子提出的要求,谨慎回应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匆忙答应而又反悔,会让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很恼火,更难信任家长。有些家长习惯性否定,再与孩子谈判,使孩子一开始就与家长对立。正确的做法是先告诉孩子我要认真考虑一下,然后再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回应。
-
叛逆期孩子如何教育
孩子进入14岁左右的阶段,家长会发现“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真难管”,这也是诸多家长对孩子叛逆的共鸣。其实,家长不必太过于惊慌,这一切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来的表现。在这一期间,原本很乖的孩子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越来越不听话,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交换想法,做事也比较任性。孩子面对父母一天到晚的唠唠叨叨,会烦躁不安、心慌意乱。
叛逆期孩子如何教育: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父母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
专家建议,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家长还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了解叛逆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1.寻求理解。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2.发展与幼稚并存。事实上,逆反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3.反抗性增强。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常常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这样一来,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最新文章
13岁小孩叛逆期大人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