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如果学生在考前有适度的焦虑,他们会发挥出很高的效率。但是,如果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考试成绩。
所以我们可以用抛物线的形式来表示考试焦虑对成绩的影响,即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加,可以给考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提高思维的张力考试效率也随着加快,超过一定的焦虑程度时,考试效率会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就不同的情绪而言,通常不易激动的人比高焦虑发挥更稳定,考试效率更高。一般来说,焦虑程度低的人在压力下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焦虑程度高的人在压力下会降低学习效率。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可以因有情绪压力而提高效率,而复杂的工作则可以因情绪压力而降低效率。
考试焦虑的表现是哪些?
考试焦虑作为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怯场。
所谓怯场,是指考生因过度的精神紧张和情绪躁动而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结果,有些表现头晕、活动异常,不能参加考试。
第二,失去信心。
在考生中,由于强行参与,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考不好,所以在考场中表现出情绪低落、缺乏动力、力量和韧性,同样表现为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弃考。这是由于动机过弱和注意力分散所致。在高校招生考试中,如第一科课考试试题难度较大,成绩过低,会对第二科考试中应试者心理带来干扰,表现为消极,没有信心,直至不能坚持下去。
第三,外来“刺激”带来的烦恼。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联想、知识再现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从生理学的角度看,记忆是人脑的一种功能,它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是在测试词的作用下,暂时恢复神经连接的过程。突如其来的外部“刺激”往往容易破坏“神经连接”,强烈的“刺激”也会使原本已知的“信息”难以“提取”,影响考试结果。在考试中,如突然有人大声喧哗、考场杂乱无章、附近有噪音等,都是“刺激”因素。
第四,突发事件引发的恐慌。
在考生没有做好思维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些事件会给考生带来心理上的干扰,使他们恐慌和紧张,影响他们的正常思维,导致考试成绩下降。突发事件,如地震或火警,会给考生带来心理变化,即恐慌。
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比较情绪化,内心很脆弱,会变得敏感,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方法,耐心细心。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回到学习和健康成长的乐园。